在我上大学的那会,我基本上沉浸在摄影理论系统中,那会咱的帮主在西安某个211的大学上学,学得也很勤奋(摄影),带着各类困惑到处实践,奇闻轶事也不少(以后可出书写里面),所以说学习摄影最有趣的或者说最深刻的也就是这个学习的过程。
后来我本科即将毕业了,我的视觉艺术老师知道我大学基本都搞了摄影,利用视觉艺术靠近美术史这个面,就直接给我准备了三个关于摄影的毕业论文题目。在我跟老师的一次交谈中,他向我提到《街拍有法》和《欧洲街头167个练习》书中说到构图,探讨究竟该用“规则三分”还是“破坏规则”,我当场就很随意地回答,后来我将这段回答放到了论文里。
捻管和转腕
我发现孙晓云擅长小行书,邱振中则深谙大草,这就是为什么邱振中在《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第一部分——笔法强调所有运笔禁止转动手指,而孙晓云却说到:“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使笔画纵横自如。”
孙晓云的实践经验是建立在长期从事小字临习和创作基础上的,而邱振中则是建立在大字临习方面,其造成两种对立理论原因是两个人的实践经验根本不同。
首先,我不否认两种运笔办法前提是使用工具多样性。非小笔(硬毫、兼毫)运腕压力更小,但软毫单纯运腕就很难受,有时一些折和转形态就不够典型,这时用上捻管是在运腕基础上的补充运筆。
其次毛筆運筆時與運筆後筆毫發生偶發形態變化(非锥体形),造成如果要繼續運筆或另起一筆(除重新備針外),就必須要利用捻管或者轉腕進行筆锋調整,這種調整可以是在空中,也可以是在紙面。
最后所寫字種類風格以及墨汁浓淡使用,都給這兩種運筆方法提供了實踐支撐。其实大家快速甩動手腕和揉搓兩根指頭,你可以很明顯感覺到甩動手腕頻率更快、甩動時更穩定,這就注定轉腕多用于風格較為激烈書風。有時你要是想讓墨從筆尖再挤出多點,那麼捻管聚拢筆锋運畫就跟拧毛巾出水一個感覺。
无法用来创作的“练习”
在跟帮主的一次讨论中,有人问提到《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究竟能不能用来创作。我认为这本书最开始是给读者学习使用的一个工具,它目的就是让他们熟悉相关技巧动作。这本书教你一套分析作品方法,把很多优秀作品放入这个体系内,就能按照这套体系分析出来哪里“优秀”。
你单看这一本书是不可能进行创作,因为它是一本死的人工制品,没有生命,没有灵魂。你拿出一张照片对照临写,你依旧不知道每一个角度快慢反映在地球表面的光线变化应如何调整,因为没有导师给你示范,你的大脑还没储存这套调整程序,更不要说你自己开始创造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仍然无法真正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实际操作与指导而不是简单阅读这些资料。
极端是什么?孙晓云自己写书说就算百米运动员嗑药都突破不了9秒7,但是现在看来其实就是笑话,因为他也是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敢创新。他想用这个观点证明生理极限决定了造型极限。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博尔特早都9秒58了。她想用这个观点证明生理极限决定了一切,这些都是过去的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去突破这些限制,而不是简单地把握住传统中的模式去重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