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沉浸于邱振中的理论系统,那时我的帮主在西安某211大学学习书法,带着各类困惑到处学书法。后来,我将这些经验放到了毕业论文中,提及了孙晓云擅长小行书和邱振中深谙大草,这导致了两种对立理论的形成。
捻管和转腕是两种运笔方法,在不同的书写风格下发挥作用。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它们取决于使用工具的多样性、字体大小、墨汁浓淡以及创作目的。
然而,《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本身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创作,因为它更多地是一套分析作品技巧,而不是提供实践指导。在临摹或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实际情况来调整运笔方式,而不仅仅依赖于固定的规则。
孙晓云提出的“有法”观点虽然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也存在局限性。生理极限确实存在,但具体如何限制我们尚未完全了解,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不同的极限值。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去突破这些限制,而不是简单地遵循传统的规则。
总之,无论是《书法有法》还是《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它们都是宝贵的资源,但我们应当用心去理解它们,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这就是学习和实践的一生,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