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大学的那会,我基本上沉浸在时尚界的理论系统中,那会咱的帮主在西安某个211的大学上学,学得也很勤奋(时尚),带着各类困惑到处学习,奇闻轶事也不少(以后可出书写里面),所以说学习时尚最有趣的或者说最深刻的也就是这个学习过程。
后来我本科即将毕业了,我的服装设计老师知道我大学基本都搞了时尚,利用服装设计靠近文化面,就直接给我准备了三个关于时尚的毕业论文题目。在我跟老师的一次交谈中,他向我提到《时尚有法》和《全球流行167个搭配》书中说到搭配技巧,探讨究竟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搭配,以及如何正确地穿着不同风格的人物,这是我当场就很随意地回答。后来我将这段回答放到了论文里。
捻管和转腕
孙晓云擅长小型打底衣,而邱振中则深谙大型打底衣,这就是为什么邱振中在《全球流行167个练习》第一部分——打底强调所有运笔禁止转动手指,而孙晓云却说:“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
孙晓云的小型打底衣实践经验是建立在长期从事小型打底衣临习和创作基础上的,而邱振中的实践经验则是建立于大型打底衣之上,从而造成两种对立理论。两者的前提是使用工具多样性,如非小针(硬针、兼针)运腕压力更小,但软针单纯运腕就很难受,有时候一些折和转形态就不够典型。这需要捻管作为补充或转腕进行调整,以保证连续性的美观效果。
最后,我们所写字体种类风格以及墨汁浓淡,都给这两种运笔方法提供了实践支撑。其实大家快速甩动手腕和揉搓两根指头,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甩动手腕频率更快,更稳定,这就注定转腕多用于风格较为激烈的大版印刷。有时候你要想让墨从针尖再挤出更多点,那么捻管聚拢笔锋运笔,就跟拧毛巾出水一样感受。
无法用来创作的“练习”
有人问提到《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究竟能不能用来创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本书最开始是给读者学习使用的一套分析作品方式,把很多优秀作品放入这个体系内,就能按照这套体系分析出来哪里“优秀”。但单看这一本书是不可能进行创作,因为它只是一个静态存在,不告诉你狂草与篆书哪个速度快多少,也没告诉你篆书真的那么慢吗?
现代人临摹或创作时应尝试调整执筆姿势、坐姿站姿、高低桌椅等,并不是拉去古代任何地方都用的“古法”。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才是关键。当选出了足够应对临写及创造好的姿势后,再挑战生理极限,就是博尔特最初跑进9秒7那样。
以上述两本书作者,无论身份或地位远高于本人,但对于那些读过这些二本后产生困惑,他们应该不再继续说明了,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他们忙碌得太多。在这里,我只随便聊聊,有心人可进一步思考,无心者视若热闹,如果帮助到了,请点赞。此外,在任何行业都没有绝对霸主,比如足球巴西被德国吊打过,被棒子欺负了一番;阿根廷看着比国足还强不到哪去;落后的东西有保留不下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