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眼镜框背后的机器人革命:VCPE联袂掘金,未来“机器替人”趋势渐成真?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全国各地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相继拔地而起。VC/PE机构纷纷跃跃欲试,抢滩新战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上海、徐州、昆山、常州、哈尔滨、重庆、唐山、沈阳等超过10个产业园区已经建立起来,其目标产值超过1000亿元。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未来3至5年里,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装备生产国。国内已能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工业机器人,不少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而高工机器人的研究显示,2014年将成为工业机器规模应用的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点。
一个蕴藏巨大潜力的市场自然引来各方投资商的垂涎。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工机器人》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和资深投资者,就如何在这个时代抓住机会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讨。
对于是否现在就应该投入这块市场,有不同的意见。一方面,如任海元所言,现在是合适的投资时间,因为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可以分享未来的高成长收益;另一方面,如杨茹提到的,如果是二级市场公募基金,那么可能需要等待新的逻辑出现以支撑股价上升。
对于哪一环节更具投资价值,也存在分歧。任海元倾向于本体厂家,他们直接面对用户需求痛点;方卫平则认为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具有投资价值,每个基金的倾向与其偏好和风格有关;祁禾偏向细分市场,比如服务类扫地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未来,这些领域或许会经历洗牌和整合。但祁禾相信,这只是为了提高产品成本和性能,使消费市场更加广阔。此外,他也注意到,一些竞争力差的小企业倒闭也是正常现象,而一些国际巨头没有涉及到的子行业将会产生国内竞争力的企业。
然而,对于这种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不同看法。一方面,如顾斌所说,由于扶持政策立体化推进,将持续注入新活力,加速发展,但也可能引发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价格持续走低,从而影响发展;另一方面,如杨茹指出,最直接影响可能是盲目并购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值泡沫形成。
最后,对于当前全国各地方掀起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存在正反两面的看法。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规模化带动式效应,并助推整个产业链壮大;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扶植过度可能破坏市场正常竞争或者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此时此刻,只有做到有效规划与控制,这项策略才能真正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